琴学传播
当前位置:首页 > 琴学传播 > 古琴文化古琴文化
闲来轻抚七弦琴
2016年04月13日 | 点击数:8620

花间一壶酒,轻弹七弦琴。作为读书人的梦想,“左琴右书”的生活方式浸透了古代文人的点滴情怀。如今,这极尽风雅的琴棋书画遍地开花,尤其是曾经濒危的古琴,俨然成为都市人休闲生活的首选。 


孔子成年后才开始学琴、蔡文姬6岁能辩琴......说明古琴入门容易,对年龄也没有太大限制。从古今中外很多实例表明,器乐演奏是开发智力、锻炼手眼耳脑协调性、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佳选择,而众多乐器相比较,从方便携带性、技术易学性、乐曲的丰富性、文化内涵的代表性、历史的经典性、老少皆宜等方面,古琴是最佳选择。        


古时,凡是有条件的读书人家、才子闺秀都要从小学琴,从唐诗宋词到明清传奇、小说、戏文,描述古琴的文字大量存在,仅历代诗词中描述听古琴、弹古琴的就多大数千首,文艺、文学是生活内容的典型和集中,生活里大量存在着才会有文艺作品里大量的再现,从这个规律来看,也说明了在古代古琴就是比较容易学会的乐器。,正因为如此,《礼记》中才会有“君子无故不彻(撤)琴瑟”的说法。  




      

认识古琴,更多的可能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心境自然。讲究的是在熏陶的过程中逐步染习,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染;且技法的娴熟并非是进入传统文化的唯一法门,而需经过长时间的打磨、研究和体会,才能把握其精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很快就能掌握基本的弹琴技巧。琴曲的意境需要用具体弹琴的手型、指法等技巧来表达,而技巧需要通过一段时间专心练习。  


步入琴棋书画的大门,首先打磨的是心性,切记“娇、骄”二气。学古琴也好,学书法也好,一般而言,都有5个瓶颈期:能坚持一个月,图的是个新鲜,只能是得到一些经历而已;到三个月,新鲜之余,对古琴有了一个基本理解,会因各种理由中断练琴的计划,此时挑战的是‘娇’;然后是半年,这时候,已经可以人前展示一下了,‘骄’又出现了;坚持到一年,则是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些挑战,如能坚持下去,两年,三年,这门传统艺术便可伴随终身,受益无穷。此外,除了练琴,还应修习插花、书法等多种传统艺术,并增强古典诗词的文化修养,这个‘琴外’的功夫不可不知,全面修习之后才能体会‘功夫在诗外’的真正涵义。        


古琴是治世之乐器,如不明就里、不怀揣敬畏之心来对待,无异于焚琴煮鹤、贵物贱用。古琴有“养性、养生、雅乐、言志、世俗、新音乐”的属性,琴人应守护好自己的角色,不随意跨界,秉持自律精神,以正其心。古琴作为现代人进入传统国学的方便之门,是一项修身养性的道器,所表现的‘二十四况’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之大成,构成一个美学范畴。然而,在修炼古琴的同时,不要只将古琴停留在音乐层面,而应放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系里面,全面提升。此外,琴者静也。作为一种‘内向’的乐器,古琴的魅力更在于自我内在修养的本意,而非四处展示、表演,尽管这也是一种传播,但对于习琴的人来说,偏离了古琴文化最原始的意图。

不要把古琴看得高高在上,也不要把古琴当做避世的桃花源。希望每一个身处‘古琴热’、‘传统国学热’中的人,都能正确地认识古琴、走进国学大门,真正热爱来自中华文化源头的美学体系,这股热潮也才不会变成过眼烟云。

友情链接:
学会概况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