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传播
当前位置:首页 > 琴学传播 > 古琴文化古琴文化
为自己抚琴
2016年07月21日 | 点击数:8507

作者:华东交通大学汪立夏教授


既然弹琴如弹心,抚琴如抚心,那么琴的蕴涵就远远超出琴自身,任你千般手法、万般技艺,都离不开琴心弦韵。师从徐永先生学琴,于琴弦之外思考更多的,乃是弦外之意,以为这是更好理解先生为自己弹琴见解的良方妙药。因为就古琴发展而言,喜欢的是愈来愈多了,不管是真心的,还是从众的,抑或是显摆,能从曲高和寡走向大众普及,其本身就说明古琴不古,而且新生时尚。


徐老师授琴重在手把手,本在琴理。他教琴一招一式不厌其烦,学一段,练一段,巩固一段,回过头来温故知新,其间动作也许并不太多,而琴理的体悟却是汩汨流出,知者固然心领神会,惑者却是云里雾里,怎么也看不出七弦之妙、古韵心声。当自己被手把手,简单重复、重复简单时,多少窥出了点弦外之意,反倒不太执着于一个音、一个徽、一个调了,不知不觉地寻找古琴的禅意和智慧,这真正借助古琴、沟通天人的桥梁和通途。也许正因为五痴道人的百般用心和俗世常人的百般不解,才使我们更好理解了什么叫曲高和寡,理解了一个真正琴者的傲岸俯瞰。不知道是老师的用心,还是自己的偏心,此种高路云端式的教授倒颇合了我的脾性,从聆听古琴几年不动心,到抚琴撩弹至今不放手,多少有点只会琴意、何惧琴艺的文人风范,内心亦为师者的情怀和琴音的曼妙所倾心会意。

抚琴之余,忆起大学时代一位已故去的教授《美国史》的欧阳新老师,敦促学生学美国史当学英文,学英文当读原著,复印不少原著名篇,要求我们查辞典、去翻译,不觉人家历史了解了,外语水平也上去了,比那单词、语法什么的大学英语课生动有效多了。尽管我外语没学好,可老师高端入手、抓住牛鼻子的高招妙法,至今依然难忘,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感悟不少生活的真知。徐老师授琴走的也是这种高端路子,因为他不仅与广陵派一脉相承,师承梅曰强先生,而且通中医、懂武术、擅书画,于古琴习练乃是发乎心、合于性,俨然惟琴而心,惟心而琴。

固然,古琴之普及推广,是当今社会一大幸事、好事,也惟其如此,更彰显其真琴真艺之至要,徐先生的为自己弹琴,彰显的不仅仅是其个人之情操,更是七弦之品格,于大众中见高雅,于高雅中见文化,所以于古琴、于琴师,我既慕其清雅,又重其推广。习琴之余,我积极推动“敦煌杯”全国古琴大奖赛在江西南昌、在华东交通大学举办,也算是报答老师的殷殷期待和悉心教育,希望能在“育古琴新人,扬七弦文化”方面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

琴艺无长,是因为琴蕴深厚,学无止境,当随师乐学,持之以恒;情话绵绵,是因为有话要讲,境由心生,故情深意长,不吐不快。用心去抚琴,为自己弹琴,古琴有幸,七弦有幸!

友情链接:
学会概况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