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传播
当前位置:首页 > 琴学传播 > 古琴文化古琴文化
东方女报||【走进非遗】聆听江西古琴的“千年之音”
2020年06月28日 | 点击数:2218


以下文章来源于东方女报 ,作者田文娟。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或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月13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省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海月会长和酉民琴坊坊主、著名斫琴师杨酉民先生,听她们讲述传承非遗文化的故事。



    江西省古琴学会,颇有“大隐隐于市”之感。


    它位于青山湖畔,四周高楼林立,往来车辆络绎不绝。叩响木门上的铜环拉手,记者仿佛闯进了另一番天地。


    门口正对着琴室,十几张古琴卧于桌案,流苏自然垂下,轻拂飘逸。一旁的会客厅内,老红木雕刻而成的桌椅,精致却不失典雅。空气中,普洱茶香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沉香,醇厚、悠长…


    室外是大片的露台,栽满了茉莉、兰花与各类盆景。翠竹掩映中,摆着一张长条实木茶桌,是学会成员们品茶、聊天之所。穿过花廊,有一小片菜园子,紫色的茄子、青绿的西红柿,给这块雅致之地,增添了几分活泼意趣。


    闹市之中,亦可“悠然见南山”。在这,记者与省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古琴学会会长海月进行了一场对话,探寻江西的“古琴缘”。


                                                                    文/图 记者 田文娟

                                                                        编辑 林伟雄



    传承梅氏广陵派琴学


    古琴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位列“琴棋书画”之首、八音之尊,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在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中,因其苍古典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一直备受古代文人推崇。


    海月介绍,江西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鹰潭龙虎山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木琴到东晋陶渊明的“无弦琴”;从东晋桓伊将军的《梅花三弄》到宋代普庵禅师的佛教琴曲《普庵咒》;从宋代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江西派”到流传至今的姜夔的琴歌;从明代朱权编著的中国第一部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到近代的琴学泰斗查阜西、彭芷卿、梅曰强等人…这一切足可见江西古琴文化的深厚底蕴


                                                            江西省古琴学会成立(受访者供图)


    2012年,在江西省文联及广大琴友的支持下,江西省古琴学会应运而生。


    “江西省古琴学会传承的是梅曰强先生创立的广陵梅氏琴韵,经我的恩师徐永先生传承回江西,到我已是第三代。”海月告诉记者,梅曰强先生祖籍江西湖口县,他在传统广陵派的基础上吸收金陵派等其他流派的长处而创立了广陵梅氏琴韵,形成“刚柔相济、跌宕起伏、绮丽细腻、声韵并茂”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琴友的认可与推崇。


    传承过程中,江西省古琴学会又融合了江西历代文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特质,使古琴在浮躁社会中“重抚不重弹,重修不重演”,如同“武术中的太极、品茗中的普洱、医学中的中医、绘画中的国画”一样,重意不重形。

                                                                               海月抚琴(受访者供图)


    “琴道”可涵养性情


    “我自小对传统文化颇有兴趣,平时爱好书画以及把玩红木、沉香等,与古琴的结缘也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海月告诉记者,其实古琴不仅是一种传统乐器,它更糅合了中国千百年来诸子百家的文化内涵,衍生出独特的一门“琴道”。


    同时,古琴的音色低沉,含蓄浑厚、余韵悠远,一个音从发出到消失,人的心绪便会慢慢沉静下来,领悟古人在古琴中修身养性、涵养性情的审美追求。

                                                                                      海月与恩师徐永


    古琴的“千年之音”,如今已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历史政治、文化生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好古琴,不仅需要在古琴专业方面系统地学习,更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在海月看来,古琴弹奏技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古琴文化的理解和个人品德的养成,抚琴者把这些精神内核带入到琴弦里,才能弹奏出感动人心的音色和旋律。


   斫琴也是古琴传承一部分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斫琴也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材质和工艺,能给古琴的音色添彩不少。


    当天,记者来到江西省古琴学会名誉会长、酉民琴坊坊主杨酉民先生的工作室,小小的屋子里,各种斫琴工具占据了半个房间,四周墙壁及长桌上摆了十几张古琴半成品,古朴大气。

                                                                             杨酉民斫琴(受访者供图)


    学会内的古琴均出自杨酉民先生之手,低音松透古厚,高音清亮圆润,余韵吟猱数次不绝,金声玉振、声韵并茂,与广陵梅氏琴韵的艺术特色有相得益彰之妙。


    据杨酉民先生介绍,古琴的斫制需要良材、妙手与匠心,三者缺一不可。杨酉民以唐琴工艺为基础,精选数百年的老杉木为材料,历经形制、剖膛、上漆、张弦等上百道传统工序,耗时数年方能制成。他所斫制的高端收藏级古琴也深受琴界资深前辈的赞许和广大琴友的推崇, 代表了江西斫琴艺术的最高水平。


   古琴爱好者大幅增加


    古琴作为传统文化,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曾面临传承断代、几近消亡的窘境。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大众对古琴的关注和认识并不多,远没有现在的“热度”。


    从“小众”走向“大众”,江西省古琴学会为古琴艺术在赣鄱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诸多努力。多年来,学会以讲座、演出等形式,推动古琴艺术走进社区、图书馆、高校、企事业单位…让更多人感受到古琴艺术的魅力。另外,学会多次与国内优秀的古琴名家、古琴流派进行交流,平均每年举办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全国性古琴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江西古琴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脉琴社(受访者供图)


    “古琴学习入门虽易,抚好不易,所谓易学难精。”海月说道,古琴艺术是一种活态传承、以人为载体的艺术,培养接班人至关重要。


    “大众普及,小众引领”,去年,海月创立了“一脉琴社”,以传统的口传手授、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将前人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目前,琴社已经培养出赵梦瑶、罗湘楠、薛贵清、筱晨等一批优秀的古琴艺术传承人,他们也都成了古琴文化传承的“使者”。

海月指导学员们抚琴(受访者供图)


    经过近十年的引领和弘扬,古琴艺术从阳春白雪的小众文化逐渐发展为很大一部分人都能接触和学习的高雅艺术。江西省古琴学会习琴人也由当初的几十人增长到如今的数百人。古琴传播机构不断涌现,古琴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落户江西省古琴学会


    2017年,“江西古琴艺术”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2019年初,江西省古琴学会又被授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荣誉称号。


    可以说,江西古琴艺术如今迎来了传承发展的春天。

                                                                      (本文摘自《东方女报》)










上一篇:无
下一篇:梅氏广陵古琴在江西

友情链接:
学会概况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收藏